山不厌高的厌古今异义(“山不厌高”——厌古今异义 )
“山不厌高”——厌古今异义
前言
“山不厌高”,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中的一段话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此之谓也。攻其不胜,固其所不可固也。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之。”这句话常常出现在语文课本里,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从引申义上,都有着深刻的内涵。这篇文章将从厌古今异义的角度对“山不厌高”这句话进行探讨。古代“厌”字的义项
在古代,“厌”字的义项非常广泛,包括厌烦、厌弃、厌倦、厌气等。其中,“厌烦”是最为普遍的义项,指的是因为过于困扰而感到烦恼和厌烦。而在《论语》中,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这句话所用的“厌”字,应该理解为“厌弃、厌倦”的义项,即指人们不会觉得山是太高了,也不会认为海洋是太深了。从句子的结构上来看,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属于转折关系。前半句中的“不厌高”和后半句中的“不厌深”是用来反驳前一句话的:“攻其不胜,固其所不可固也。”通过这样的对比,说明了攻不破的是真正的坚固。而且,无论是山高还是海深,都是自然界中的壮丽景观。人们欣赏其美丽,同时也在其中寻求灵感和人生境界。现代“厌”字的义项
现代汉语中,“厌”字的义项很多,包括厌恶、厌食、厌世、厌倦等。这些义项可以认为是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所隐含的现代内涵。以“厌恶”为例,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,生活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许多人对于某些事物或是人群都会产生厌恶心理,甚至是对整个世界产生厌倦、厌世的情绪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这句话的意义也远远不止于表面的山高海深这个寻常的词义,而是包含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探索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。在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时,不要放弃,要坚持不懈地去攀登那座“山”,去探寻那个“海”。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,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在古今异义的语境下有所不同。古人用其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的支持。而在现代社会,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这句话更是寄托了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奋发向前的决心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人类都需要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前路的挑战,去攀登那座高峰,去探索前进之路。
全部评论(0)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